《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开问世。
写作目的:马克思运用辩唯和历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指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全书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总共7篇内容:
第1篇:劳动价值论+价值理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理论
第2-6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阐述剩余价值理论
第7篇:资本积累理论
【主要内容】
全书共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史论部分。理论部分的体系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中心一大主题三个过程三条红线十一大理论。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
一大主题:解剖资本主义制度;
三个过程:《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分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三条红线:是把《资本论》全部内容串联起来的三条理论线条,即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十一大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生息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理论。
第一卷,包括七篇25章,主要研究三大理论,第一篇研究劳动价值论,第二至六篇研究剩余价值论,第七篇研究资本积累理论。通过三大理论的论述,再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劳动价值论为引论,剩余价值论为本论,是第一卷的中心,资本积累理论为结论。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从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角度来看,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只有通过分析商品,才可以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秘密。从《资本论》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唯物辩证法,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从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分析商品到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马克思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中心是分析商品的价值,货币只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是从现象到本质也就是从交换价值入手去分析出它背后隐藏的价值的。首先,马克思指明了交换价值的概念。其次,马克思采取两次抽象的方法,先抽象掉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接着抽象掉生产商品的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指出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第三者,也就是价值。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正确区分劳动二重性,才能正确揭示价值的内涵和本质,从根本上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正确区分劳动二重性,才能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分清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实质,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只有正确区分劳动二重性,才能科学地分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利润平均化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从而建构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逻辑脉络: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从分析商品到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分析劳动到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条件(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即分工和私有,这两个条件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是其他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必然要体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上,最终要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交换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这一矛盾必然存在,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必然要通过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是不依商品生产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根源。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商品生产者把商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看作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拜物教发展为货币拜物教。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货币拜物教发展为资本拜物教。
资本总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有本质的区别,不仅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有实质上的区别。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显然存在着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通过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的矛盾表现出来。
资本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要提高生活资料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推动了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资本总量的迅速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的转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原始积累剥夺小生产者而得以确立起来之后,又通过资本积累获得迅速发展。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加剧了资本集中的过程。少数资本家通过剥夺多数资本家,庞大的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本巨头手中,这样就可以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不断增加资本的生产社会化程度。
【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矛盾分析法;否定之否定;